top of page

我的完美日常(Perfect Days):給類比世界的一本歌詞本

  • Writer: Rhyme
    Rhyme
  • Mar 24, 2024
  • 2 min read

ree

當電影夠美時,有人形容如詩或如畫,那我會說 Wim Wenders 這部作品是卡帶裡的歌詞本。


在我們不注意時,「類比時代」已遙遠到足以充滿情懷了。


平山先生:「這世界是有很多個世界的」身為青春置中卡在類比與數位時代之間的七年級生,這種矛盾常常發生。又如果像平山先生、像我這樣的搖滾迷,理所當然迷戀六〇到八〇年代。


類比時代,有更多一期一會的遺憾。你無法馬上看看照片長什麼樣、你錯過演唱會或一檔節目,就再也找不到。


但日本美學就美在這種「不完美」,像是「侘寂」和電影提到的「木漏れ日(komorebi)」——樹葉縫隙穿過的陽光。稍縱即逝,所以那一瞬間你必須全神投入。現在,就是現在。


來自德國的 Wim Wenders 竟捕捉到這麼日本的日本,不愧大師。


ree

平山先生反覆反覆的極簡日常,對現代人來說,幾乎是修行。中文名翻作「完美生活」很對。

我在電影前半段,內心多次問著平山先生:「這種鳥事你也能微笑以對?」如果能像他(角色或許六十來歲)將生活淡淡的篩到如此簡潔,為一道陽光而心滿意足、抱著小說的幾行字安心入睡,那真的是完美生活,是境界。


像是劇中幾幕(根據我的穿鑿附會腦補)平山先生開著老 Daihatsu 與整個東京都的車流逆向,要反著走多難。


卡帶、底片機、大眾澡堂、一本 100 日幣的舊書(老闆好像台北水準書店老闆)、一個螢幕都沒有的屋子,導演抓的 4:3 畫面尺寸⋯⋯都不合時宜。


ree

2010 左右風起雲湧的數位新創潮,都在談「改變世界」。而現在的我想跟在平山先生後頭喊:「夠了喔!世界不要再變了」(好啦,抱怨歸抱怨,科技確實讓我輕易的聽音樂,就像電影裡那些更方便的公共廁所)


今天我刻意空下今天。不工作(其實本來就不應該)、不見人、不談話,僅僅很日常的——上市場、洗晾衣服、整理房間、沖澡、閱讀與複習日文、咖啡、聽著 Velvet Underground 之類的音樂邊慢慢騎腳踏車,傍晚才走進電影院。


清爽的一天。


ree

但我也世故的知道,星期一起,我又會被資本主義、數位世界等強勢的引力給拖進去。到六十幾歲時,我是否真能把 Wim Wenders、Woody Allen、侯孝賢、楊德昌、小津安二郎⋯⋯等大師的電影靜靜看完?把我摯愛的新舊樂團按專輯一一品味完?把那些似懂非懂的作家的書都讀過?是修行啊。


或許正是如此與現實衝擊,我在第二首歌〈Pale Blue Eyes〉竟然就眼眶盈淚,這時電影還進行不到半小時吧?太不正常。


Just a perfect day

Drink Sangria in the park

And then later, when it gets dark

We go home


今年勢必得再回一趟東京了,到時候的散策,我會配著七〇搖滾。

Comentários
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LinkedIn

©2018 by 2ndnote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