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世界上最爛的人:三十歲前,我們都曾一身爛

  • Writer: Rhyme
    Rhyme
  • Apr 4, 2022
  • 2 min read

這是三十歲前的焦慮。像是身處一場大風吹遊戲,妳以為所有人早早就已經坐定位子,自己是唯一還尷尬站在圈圈中央、往哪去都不對的人,「好啊,我就最爛了。」

茱莉就這麼急躁的找,似乎沒有一條路是對勁的、沒有一件事值得累積下去,唯一的成就感就寄託在「重新開始」。讀了醫學院不對勁,換心理學、換攝影,或者換一個又一個男人。

儘管早已跨過三十的我們回頭看,會想搖晃他們的肩膀,怒喊:「再慘你都還有膠原蛋白和動一動就瘦的體質啊!」(馬景濤.jpg)但也真的,一次就夠了,那焦慮確實折磨。這種輕飄飄的虛無感,是都市化後的世世代代三十歲人的命題,但或許社群媒體又將它放了更大,成一個「我就爛」世代。

昨晚剛好聽朋友聊起她在政大授課的心得,當我們以為八、九年級生更擅於表達、更敢於自信,教室現場裡卻瀰漫他們的徬徨。社群上太容易看見「成功者」了,那些二十出頭歲的人,坐擁上萬粉絲與事業,別說同齡人,連我們前浪看了都自我懷疑。但或許連他們在鏡頭之外,都是一堆搞不定的現實爛帳。

是這種徬徨,讓茱莉在男友艾克索的新書發表會現場、看見他的成功時,才會莫名難堪的黯然離開。清醒的看著自己的挫敗感,她無奈說:「我在自己的生活成為了配角。」

身為過來人也只能說:反正揮之不去,那就好好感受吧。是那一段脆弱,讓我們有了同理心,了解什麼是害怕、無助、失眠、自我毀滅。甚至有一些書必須在不安的日子裡才讀得進去。又例如茱莉擅闖別人派對的這一夜,接近失控的、脫序的浪漫,都算是傷口之後才有的詭異的既痛又癢的舒服感。

相對於主角茱莉,在三十歲前、在反抗父權中掙扎,大她一輪的男友艾索克是隱性的對照組。她眼中的成功,對他而言,是賭最後一把而來的,畢竟當他說出:「我懂妳總覺得自己不夠好,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爛的人。」他也真的「我就爛」過。

當他的人生準備定型,才意識到世界長得面目全非了,以前什麼都能扎扎實實的碰到,現在一切虛擬。而他在從前或許是個挺好的人,如今卻來不及跟上新的觀念,例如漫畫輕易的被女權主義評論挑戰。「當我開始崇拜過去的一切,我沒有未來,只能往後看。」是呀,在某些回憶裡真的比較舒服。

像是說著,不管願不願意,三十歲終究會來,然後很快的變成懷念的美好的時光。


導演 Joachim Trier 的《八月三十一日,我在奧斯陸》和這部《世界上最爛的人》都把奧斯陸和後青春的不安,拍得好美。這部片的配樂,值得離開電影院後,不斷播聽著。


Rhyme

Comments
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LinkedIn

©2018 by 2ndnote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